在《端午的鸭蛋》中,汪曾祺先生写到: ”家乡的端午,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。 系百索子。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,系在手腕上。丝线是掉色的,洗脸时沾了水,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。 做香角子。丝线缠成小粽子,里头装了香面,一个个串起来,挂在帐钩上。 贴五毒。红纸剪成五毒,贴在门槛上。还有贴符;喝雄黄酒;放黄烟子;还有端午节的午饭要吃“十二红”。” 风俗也好,习惯也罢,总觉得南方的生活是讲究精致的,尤其表现在饮食上。饮食上精致,单从这一点上就让许多北方人叹为观止。很遗憾自己长到半百之年仍然是井底之蛙,哪里也没去过,我喜欢看纪录片,记得看风味中国,里面那些记录南方的食物的制作过程,考究精致,琳琅满目,花色繁多,直看得人涎水直流。 在我的故乡,就拿过端午来说,记忆里远远没有汪曾祺先生所描述的那些习俗,最是简单纯粹了。端午那天,人们把黏黄米或者糯米磨成浆,沥干水分,揉成一块软糯的面团,去山里采来一些很大的绿色叶子,大概是叫做“波利叶‘’亦或‘’菠萝叶”,到现在也记不清了,叶子采回来冲洗一遍,把黏黄米面或者糯米面揪一块进去,像包饺子那样把叶子合起来,用线轻轻缚住,放锅里蒸,出锅后,叶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蒸煮就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气,锅盖一掀即刻清香绕梁,解开线,解开充盈着湿气的绿叶,里面或白或黄的黏香一团就呈现在眼前了,蒸过的叶子仍然韧性十足,吃的时候需两只手揭开叶子,嘴凑上去咬着吃,想整个揭下来是不容易的,因为黏面子太黏了,又因为这种食物呈现出的形状类似于耗子,这种菠萝叶或者波利叶所包出来的食物就有一个好笑的名字:黏耗子。 所以端午那天家家户户的主食就是黏耗子,每个人再吃一个煮鸡蛋,至于五色丝线早就忘了系还是没系,更没有其他习俗可说了。 当我在第二故乡生活的时候,我妈已经像模像样的学会包粽子了,她第一次包出来粽子我曾经一次吃了六个,吓了她一跳,生怕撑坏我的胃。这里过端午的风俗,手腕上也系五色丝线,等到下大雨的时候解下来让雨水冲走。早饭吃粽子,煮鸡蛋或者鸭蛋,晚饭多包饺子,门楣上悬挂一把艾蒿桃枝麦子,现在麦子少了,只是桃枝艾蒿两样,总而言之,也是简单又简单的。 我每每在吃粽子的时候,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年少时吃过的“黏耗子‘’。离开故乡几十载,不知道现在故乡的人们还做不做那种由树叶子来制成的食物,仔细回味,仿佛还能依稀记得它的味道呢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4890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