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/4/27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我的家乡在晋南的一个恬静小村庄。关于童年的记忆总有很多抹不去的画面,而苇叶是我儿时记忆里的一抹绿色。夏日里村边西沟里一望无际绿油油的芦苇荡,微风轻吹,沙沙作响,苇叶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。

西沟里有泉眼,泉水汇成小溪,小溪一路向西直到汾河。小溪流过的地方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。每到端午时节,相邻的村子甚至别的乡镇的人们就来西沟采粽叶。

那时候的粽叶很便宜,五毛到一块钱一斤,每家都会买上三五斤。这里简直就是孩子们的乐园,我们成群的孩子钻到粽叶地里捉迷藏,或者拿个小瓶子到泉眼旁找蝌蚪,小溪里捕小虾。

晋南这边的习俗,端午节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吃粽子了,所以从农历四月下旬开始街上,集上就开始卖粽叶,江米(糯米)了。

包粽子要包上我们这里特有的枣,官滩枣,一种个头较小,肉厚核小,很香很甜的枣子。虽然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种馅儿的粽子,但最好吃的是童年记忆里家乡的粽子,闻着有苇叶的香味,吃着有官滩枣的甜味,软软糯糯的口感至今难忘。

苇叶是不能直接用来包粽子的,回来要用清水冲洗干净,然后把苇叶扎成一捆一捆的放在开水锅里煮一个小时把它煮熟。如果谁家煮粽叶,它的香味可以飘得很远很远。出了大门碰到街里乡亲就会亲切的问“你家煮粽叶了呀,吃滴怪早滴麽”。

包粽子的江米需要在前一天晚上用水泡上,泡江米是为了煮的时候可以煮的更软。农家妇女手都很巧,正儿八经的粽子是四个角的,取上三片苇叶,把叶头这边一片压一片的码齐,用手折出一个窝儿来,把江米放进去一半,这时候放上三到五颗枣子,再来把米铺满苇叶的窝窝,把长长的苇叶尾巴折回来缠在一起,再用马莲(一种专门用来捆粽子的植物)扎起来,一个标准的四角粽子就包好了。

一大锅粽子包好后,放清水在锅里没过粽子,上面压上一块洗干净的石头,防止开锅的过程中粽子被煮散。煮粽子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,过程中需要加水保持水面没过粽子。

粽子快熟的时候放上几颗鸡蛋一起煮,这是我们这一带的习俗,端午时节吃鸡蛋辟邪,至于怎么个说法,也许是吃鸡蛋让往后的霉运滚蛋吧。

这些是我关于苇叶,粽子,端午节的记忆!你记忆里的端午节是什么样子的,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给大家吧。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t/pgst/9328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