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刘晓林 今天是端午,群里各方人士纷纷上传图片或问候语,基本是“端午安康”,“万水千山粽是情”等等。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,其核心内容是为了纪念爱国人士屈原,传承他的精神,思国家大事,忧国家安危。不过现在的老百姓过惯了平安和安逸的生活,端午节也就成了一个习俗,成了一个在这一天“吃粽子、吃盐蛋、挂艾草、划龙舟”的日子。 昨天孩她爸又买回一大把艾草,堆在客厅里认真清理了一番。去除枯叶,把每根艾草剪得长段一样,然后再和着菖蒲叶一起,扎成一个个小把,分别放在家里各个门后,挂在各扇窗前,独有大门外挂的那把艾草最大。这些艾叶在屋子里散发着独特的清香,用以驱赶蚊虫。 每一年,孩她爸都会非常认真的对待挂艾草这件事,都要到市场上和小商贩讨价还价地买回许多的艾草。去年他就买回20元的艾草,今年我看客厅里的那些堆头,恐怕也不会少于20元。 在民间,端午这天凡是喜欢讲究民俗的人家,都会在自家的大门口挂上一把艾草,据说这些带有异味的草不仅可以祛除蚊虫,还可以驱害避邪。我家这个门栋,就有几家在每年端午这天坚持在大门外挂艾草的。不过也有不挂的,我想他们大概是属于什么都不讲究的人家吧。这些人家不太在意风俗或老例儿,对传统的这一套视为形式可有可无。尽管我也不太在意什么形式,但是对孩她爸年年挂艾草的做法还是非常认可的。我觉得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认真的人,才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得以流传和延续。 在世界上,唯有我们中国是唯一一个五千年文化没有断代的国家,这些文明的历史,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坚守,一代人一代人的执着而传递下来的。尽管现代的生活理念对传统的习俗有很大的冲击,那些坚守传统的人就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了。 记得一次我和老政委胡振江聊起扫墓的事情。我的观点就是应该破除那些陈规陋习,认为扫墓都是做给别人看的,死人哪里会知道?但是胡政委却和我的看法不一样,他是从一个问题的深度来看待扫墓,这个深度就是历史。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做到“认祖归宗”,就是因为有“续家谱”的文化传承。因为家谱,就有了“血脉相连”,就有了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历史。 虽说那次和政委聊的是扫墓,但是政委的一席话却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,让我忽然明白,任何传统习俗从来就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摆设,而是有深后的文化内涵。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,不仅给予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,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。 民俗也是一种文化,是在普通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、精神的文化现象。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。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、反复演示的、不断实行的,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,强化民族精神,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。(此自然段是从网上下载的) 所以,不论是挂艾草还是扫墓它们既是我“中华大字典”中的一个重要“词条”,又是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汇入大海,从而成就了浩如烟海的中华大文明。 作者简介: 刘晓林,山东人。年入伍,原武汉军区测绘大队中校工程师。年转业到武汉大学工作,年退休。业余爱好写作,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,记录身边的人和事。 编辑/爱好诗作李光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p/pgzp/5308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