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端午节,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赛龙舟、吃粽子的传统,在子康的记忆中,家乡的传统并不是这两项,一是因为在北方,并没有划龙舟的习惯,二是虽然不吃粽子,但有替代的食物——粘糕。记得儿时还是很期待端午节的,一是端午节一般在初夏,可以玩耍的东西很多,二是端午节有一些很受孩子们喜欢的小传统在。不过,很多传统渐渐的也消失了。 一、粘糕 在子康家的方言体系中,这个词念ran糕,与粽子一样都是糯米做的,不过在工艺上差很多。首先将糯米装在麻袋里面,然后用力的摔在台子上或地面上(因为动作是双手抓住袋口、再将袋子托在背上、最后一个背摔,所以子康一直觉得这种方法来自于摔跤锻炼),如此反复多次,直到把糯米充分摔碎,好让最后蒸出来的粘糕软糯。粘糕是不加粽叶的,混入红枣后,便是入屉开始蒸。成品的粘糕成团状,需要放在密闭的锅里保持水分,之所以称之为“ran”,是因为ran在方言中就是黏糊糊的意思,因此粘糕常常是抹在油饼并涂些蜂蜜一起吃的,也正是这种吃法,粘糕也不止在端午节才会做。(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粘糕图片,此处便不放图了) 二、酒醅子 原料是莜麦,做法工艺和制作酒酿、米酒的前半段工艺相近,但是成品有所差距。首先是原料的不同,所以成品后里面的米不会十分糜烂,而且有一定的嚼劲,其次是液体含量,米酒>酒酿>酒醅子,最后酒醅子不是饮料或甜品,更加类似于零食,可以在饭后消食,也可以配饼类主食。 三、挂柳枝 门上挂柳枝的习俗机会很多地方都有,寓意都是驱邪避灾,不过各地挂柳枝的时间不尽相同,因为挂的多是新吐芽的柳枝,那么南方的柳树要比北方先萌芽,因此南方挂柳枝的习俗多发生在农历三月或清明前后,而子康的家乡则是在端午节挂柳枝。子康记得小时候,奶奶会领着我去领居家讨要几支柳条回来挂自己大门上,直到其干枯后才取下。 四、戴花绳 这一传统仅限于小孩子,以前长辈们会自己搓花绳(就是一般用5种或3种不同颜色的绳子搓成一条花绳)给孩子戴在脚踝和手腕上,寓意趋避五虫(就是蛇虫五毒等等,一个颜色代表一种)。这一传统很多地方也是有的,而且随着工艺技艺的进步,花绳样式也越来越多,甚至还可以加一些点缀。 五、烧茅草 烧茅草,多在于傍晚、晚上,里面会加一下中药用的艾草,用来提供亮度供街坊邻居出来一起聊聊天,而烟味和火光又能驱赶蚊蝇。 当然,端午还有很多习俗,比如白蛇传里面提到的喝雄黄酒,不过子康家乡不有这个传统。那么各位读者,你们家乡又有什么有趣的或已经消失的传统呢,留言一起分享吧! 文 子康 辑 青彦 长按识别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