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4/1/14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端午节这天,人们吃粽子,食蒜,喝雄黄酒,手臂系五色线,门上插艾草……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这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吗?当然不是,要理解上面的习俗,只需明白下面一点:在古人眼里,农历五月是一个不太好的月份,古人认为五月容易发生瘟疫和灾祸,而五月五日,即端午这天尤其危险。所以,古人称农历五月为“恶月”,也有称“毒月”的,而端午这天(五月五日)被称为“恶日”。端午这天食粽、食蒜,喝雄黄酒,系五色线,挂艾,人们这样做,最初是为了祛除“恶气”“毒气”,为了不染瘟疫,求个吉祥平安。那么,为什么单单五月是恶月呢?这个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?五月是恶月的观念由来已久。南北朝时期,有个叫宗懔的名人,他博学多识,做过尚书这样的大官。宗懔是湖北人,他写过一部描绘家乡节日的书,即《荆楚岁时记》。这部书中就有关于五月是恶月的记载:五月俗称“恶月”,多禁,忌曝床荐席,及忌盖屋。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:人们称五月为“恶月”,这个月有很多禁忌,如忌晒床席,忌盖屋。为什么忌讳晒席子,忌讳盖屋呢?这多半跟一些传闻相关:民间流传,有人在五月晒席子,看到一个小孩子死在席子上了,过了一会又不见了,几天之后,这户人家的小孩就夭折了。又有人说,五月盖屋,人若在屋顶上看到自己的影子,魂魄就会离开身体。这些传闻传来传去,人们不免心生忌惮,时间长了,就有了五月不晒席、不盖屋的民俗禁忌。元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,也注意到了民间以五月为“恶月”的说法,他在《遗山集》中说:古今俗忌,以五月为恶月,端午为恶日,赴官者顿不敢发,生子者弃不敢举。意思是:人们认为五月为恶月,端午为恶日,这是古之就有的俗忌。甚至有的人不敢在五月赴官上任,有的人在五月生了孩子,弃而不养。元好问对此不以为然,他反而认为“五月生子,往往富贵而寿”,他还举了几个例子,如汉朝大将军王凤、相国胡广,他们都是五月生人,但都富贵且寿。而孟尝君也是生在五月,也成了战国时期的名士。可见,这些关于五月的传闻,很多是毫无根据的,但对民众的认知观念却产生了深远影响,以致形成禁忌。前面提到的孟尝君,因是五月五这天出生,差点被父亲弃养,幸亏母亲将他偷偷养大,否则这样的名士可能就不存在了。传闻与禁忌对于古人的影响,由此可见一斑。不过,农历五月容易发生瘟疫,有点科学依据的。端午在夏至前后,属于仲夏。《礼记·月令》对仲夏时节特征的描述为:是月也,日长至,阴阳争,死生分。君子齐戒,处必掩身,毋躁,止声色,毋或进,薄滋味,毋致和,节嗜欲,定心气。注意这段文字中的“阴阳争,死生分”,如何理解呢?端午前后的夏至节气,我们知道夏至这天,白天最长;而冬至这天,白天最短。这反应了夏至日和冬至日是特殊的日子,古人认为,在夏至这天,阳气达到了鼎盛,过了夏至,阳气逐渐下降,而阴气逐渐上长;而到了冬至,阴气长到了鼎盛,过了冬至,阳气就又开始上长了。这样,夏至日是阴阳开始交替的时候,即阴阳争,而死生与阴阳相对,所以说“阴阳争,死生分”。端午就处在“阴阳争,死生分”的时节,阴阳的变化,带来温度、湿度等天气上的变动,这个时候,容易发生瘟疫,人们易患疾病。这也是五月被为“恶月”的一个原因。这种观念反映在民俗上,就形成了一系列出于卫生保健的民俗习惯。所以人们在端午节用雄黄、艾草,在古代,雄黄、艾草常用于防治瘟疫性的疾病,人们认为它们是可以去除疫气、毒气和邪气的。端午前后,酷暑就要开始了,这时候一些毒虫,如蝎子、蜈蚣等开始活跃起来。我们可以想象,古代普通老百姓,大都居住在茅草土屋里,容易遭受毒虫的侵扰。所以,端午节这天有些习俗是“防毒”的,如“五毒贴”。这些习俗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。所以很多沿袭至今。时代变了,我们今天的居住环境,大都不用担心毒虫的侵扰。但人们求安求吉的心理,古今是相通的,所以过去的很多端午习俗,如系五色线,依然为今人所重视。当我们提到端午节时,除了想到屈原,也应了解古人关于五月为“恶月”的观念,这样才能理解端午的民俗习惯,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。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t/pgst/7100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