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中插图的长粽子来自泸县家乡,惦量一下这等彪悍“身躯”,海碗底粗细,尺多长。家乡父老每逢端阳这般传统“神操作”不知沿袭多少世多少代了。为了表达宏大规模和气魄,家乡的人们称之“马脚杆”。听上去虽土里土气却不失惟妙惟肖,难道压根就没想过要给端午节粽子起个文雅的名字? 泸县的“马脚杆“粽子不管是西南泸州还是东南嘉兴,已经远去扬鞭策马的潇洒身姿。可是粽子和战马,怎么可能“志同道合”扯上关系千年? 古来征战,万马奔腾,地动山摇的大场面何等气势恢宏。 三国关云长,超凡英雄豪杰也!所驭坐骑曰“赤兔”。日夜千里,夜走八百。如世上真有此神驹,高低可与二十一世纪的高速动车一决雌雄。 绵泸高铁联调和谐号重联测试泸县段家乡的粽子,浑称“马脚杆”,想来也非今人所起的名字,“马脚杆”若不颀长又粗壮,怎能纵横驰骋于千军对垒之中?粽子谓之“马脚杆”,想必我家乡的先辈古人,无论上阵杀敌还是柴米油盐过日子,都撩动过轰轰烈烈的大气魄心思。 包“马脚杆”的叶片,也是“大手笔”!取自芭蕉叶。 芭蕉树有多高?它们扎根在家乡的河滩上、院坝外、山林里、深绿色的植株飒爽英姿迎风招展,婉若舞台上背插靠旗的武将,威风凛凛顶天立地两三丈高。 几丈多高的芭蕉树披挂七八片巨大的芭蕉叶,华盖一株独自成林又妆成旖旎一景。 泸州的“马脚杆”粽子芭蕉叶有多大?三四米长不少于半米宽,家乡旷野中常见的桑叶、芋头叶、梧桐树叶……甘败下风不敢望其项背。 《西游记》里神通广大孙悟空,早年曾打上凌霄宝殿大闹天宫,掀翻了玉帝的御座却奈何不了取经路上八百里火焰山。 还是我家乡用来包端午节粽子的芭蕉叶制成的芭蕉扇,一举扇灭了八百里万丈烈火。 不知牛魔王会不会扼腕长叹,一把芭蕉扇,折腾得他老牛妻离子散,万万没想到到让我家乡父老,竟用来包了粽子。投进锅釜又是蒸来又是煮,完全无视这一张巨大的芭蕉叶,曾经“彪炳千秋”,使三藏师徒渡脱困。 水乡江南嘉兴的粽子,小巧玲珑,秀秀气气。也有一个绰号,唤之“马蹄粽”。马蹄能有多大,用一个别扭的比喻,不过“三寸金莲”而已。 浙江嘉兴比起家乡“大大咧咧”的“马脚杆”,“袖珍”版的“马蹄”让江南枕水人家在口感和原料选材上做到了精致和讲究。 他们在糯米里“一拥而上”或单独佐以蛋黄、洗沙、梅干菜、猪肉、蜜枣……蒸熟了煮透了解线剥叶盛在洁白瓷盘里,凝脂似的小小一团,油汪汪的又是咸来又是甜。简直就是一道丰盛“荤菜”。 上千年流传下来的手艺已臻炉火纯青,咸来甜去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。只是油性足,糯米实沉,早晨若不知深浅吃上两三只“马蹄”,饱腹感一直持续到日落黄昏,中午就算面临一桌山珍海味,也不屑一顾。 嘉兴“马蹄粽”而家乡泸县的“马脚杆”粽子,芭蕉叶里紧裹的内容可没有这么复杂。除了新鲜的糯米几乎不佐一物。 但吃法要繁琐一些,比肘与腕之间的前臂还要粗壮的“马脚杆”,抽线剥叶,再用棉线将“马脚杆”裁勒断开成一小段一小段。蘸料碟里,白砂糖、红砂糖、黑芝麻、橙红橘皮、花生仁……惟独不沾染一丝油腥。研细捣碎,不失耐心搅和匀称。夹上一段“马脚杆”,伸到料碟里“打一个滚”,糯米香、芭蕉叶经高温蒸熟后的清香,还未入口异香扑鼻。 嘉兴“马蹄粽”家乡的“马脚杆”也是抗饿饱腹的食物,一大清早若轻重不分吃了半“支”,不仅午饭省了,晚餐也免了。 包“马蹄粽”的叶子叫箬叶,这种在南方普遍生长的禾本科植物与芭蕉植株比起来,也是小巧玲珑,柔弱秀气。 其箬叶宽披针形或者长圆状披针形,长至多不过尺余,宽顶天也就三寸。烟雨濛濛的江南,昔日用这种防水的叶片展平夹在竹篾之间,编制成遮阳挡雨的斗笠。 用箬叶包“马蹄粽”,严丝合缝,可谓量体裁衣恰如其分。可是用来包泸县家乡的“马脚杆”,“规模”太小,有露馅之虞,一定会“东窗事发”。 绍兴初夏过了端午,尝过粽子,天南地北,盛夏迎面而来。 俗话道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西南与东南,泸州到嘉兴,山高水迢差不多二十个百里。吴侬软语之于外乡人,不啻于天外之音,传统端午节,“马脚杆”粽子是如何演变成“马蹄粽”的啊?也成了个千古之谜。 -06- 浙江嘉兴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p/pgsp/7389.html |